1. <tbody id="iwqqv"><noscript id="iwqqv"></noscript></tbody>

        謝英俊
          
        作品:8篇    2010-05-17日加入    發短消息
        單位:成都常民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部門:
        單位地址:成都市高新區天府三街69號 新希望國際B棟 1618
        辦公電話:028-82411366

      2. 簡介:
      3. 1977年畢業于臺灣淡江大學。“第三建筑工作室”創立人。長期致力于原住民地方特色的保護研究。他的“協力造屋運動”引發關于原住民社區、全球化與地域性、文化多樣性、可持續發展等問題的深入討論。在臺灣9.21大地震后,謝英俊組建了“9.21重建工作隊”,結合低技、低造價的特點,發動災區民眾共同展開了大量重建工作。 推薦閱讀 從“開放建筑”到“開放教育”——翻謝英俊和鄉村建筑工作室相關資料的一點感受 原文地址http://simple-education.org/blog/529 從“開放建筑”到“開放教育”——翻謝英俊和鄉村建筑工作室相關資料的一點感受 剛才和Lendage聊,近幾周我把謝英俊老師和鄉村建筑工作室近十多年的資料整個翻了翻,覺得他們對現代建筑的反思和在鄉村建筑方面的實踐,對我們在教育方面的探索是個重要的啟發。略微在這兒記一下。 謝英俊因為很早就認識到,現代建筑已經逐漸把人從一個家園的建設者,逐漸變成了一個單純的住房的消費者,整個城市的建筑主要都由開放商來建,普通人已經被排斥在外,因此,人和房屋、社區、城市的感覺逐漸喪失,建筑本身也失去了傳統民居那種豐富的質地。 他 熟悉建筑史,了解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包豪斯曾發起了建筑師應該為平民百姓蓋房子的運動,所以,很自然地就接上了這種傳統。同時,他又回到中國傳統民居上 來,吸收傳統建筑思想的養料,把中國傳統民居中很典型的穿斗式,和歐洲傳統木結構中發展出來的斜撐技術結合起來,并因木材和木匠已經都不好找,木結構工藝 也較為復雜,而把這套思路轉換到輕鋼結構上,又簡化接頭和固定的方法,找到了自己的靈感。 (1,穿斗式的話,房頂的壓力是通過椽子傳到檁, 又通過檁傳到柱子,柱子與柱子之間又串聯起來。無論怎么搖晃,房子不會從頂上塌下來。房屋的墻不承重,只是護墻。2,歐洲傳統木結構為對抗側向力,發展了 斜撐技術,這個思維是中國傳統木結構沒有注意到的,所以在福建連城的培田村等很多地方看到的明清古建筑會容易傾斜。) 他有個思維是什么,現代建筑專業的東西越來越復雜,所以只能專業人員來設計、施工等,這樣的話,現代建筑最基本的東西就很難傳到廣泛的農村去,仍然還是像中世紀似的,建筑師只能為王公貴族蓋房子。所以,必須對現代建筑的核心思維進行簡化。 另 外,他注意建筑實際上是對空間和人際關系的梳理,所謂開放建筑,只有在對這些關系的梳理中,找到一種內在的秩序,才能有真正的開放。即他會思考,什么是建 筑師最應該做的,其余的是大家可以發揮的。他有個說法,就是建筑師應該少一點建筑(作為)。他講他時間不長的教書生涯中,他總會問學生,你為什么要這么設 計?從中能感受到他的思維方式。 進而,他非常關注對建筑原型的探討。比如河北農村住宅的原型,西藏牧民固定住房的原型,等等。通過對當地建 筑原型的充分討論和分析,包括對當地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等等多方面的調查,來因地制宜地,優化和改造當地的建筑原型。通過這類建筑原型,對當地的農村建 房等產生一種參考和啟發。 他認為,當建筑師退回來,抓住老百姓在建房子的時候最需要建筑師提醒的東西,守住了本分,老百姓的創造力才會復活,房子、社區等豐富的質地,才會重新喚回來。而房子和社區等,是建筑師和使用者共同創造的,不是建筑師自身就能創造的。 他 強調,用哈貝馬斯的話來說,就是“互為主體”。在哈貝馬斯看來,整個西方現代文明強調的是個人意志、個人的價值,雖然激發了能量,創造了非常高的文明,卻 也毀了地球,毀了人類原本較為和睦的生活。哈貝馬斯提出的“互為主體”,是強調要從過度的專業化和形式美學中退回來,對現代主義進行修正。 我覺得這些話語,同樣可以用到我們對教育的反思上。其實現在教育的問題也是現代化、專業化的思維過重,而教育專家似乎已經取代了老百姓自身對怎么培養孩子的思考。 教育學其實首先也是要簡化,并在對多方關系的梳理中,尋找開放性的架構。進而是觀察當前的各類教育實踐,思考教育的原型問題,比如鄉村圖書館、大學生支教等等。只有這樣,教育領域的互為主體,才有可能出現。 如果沒有教育研究人員的介入,僅僅是很多NGO來做鄉村圖書館,和很多大學生參與支教,本身是不解決多少問題的。同時,僅僅有教育研究人員,就想解決所有問題,而不釋放青年和公眾的創造力和活力,各地的教育實際上還是沒法做好。 最后再略微概括一下謝老師和鄉村建筑工作室近年的實踐,也作為我們在教育實踐和反思上的一個指引: 簡化的意識; 關系的梳理; 原型的改善; 主體的覺醒。 推薦視頻 找回漸漸被忽視的力量——謝英俊2011年臺北演講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E0NDY4MTg4.html?f=18300218
        最新黄色网站

          1. <tbody id="iwqqv"><noscript id="iwqqv"></noscript></tbody>